全部
标题
发文机构
首页
-
资源中心
-
政策文件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
行政级别:省级
国别:中国
查看原网站全文
浙教职成〔2008〕233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关键性举措。经研究,现将《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二○○八年十二月二日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制定在全省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1.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传统产业正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转变,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不断出现,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目前我省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教学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有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应生产实际的要求;有的课程教学内容偏难、偏多,与实践脱节,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职学生应当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快改革,切实改变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模式,加快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2. 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随着高中段教育的全面普及,职业学校的生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与现有的课程模式不相适应,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效果差。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应具备的社会适应、动手操作和其他方面的潜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因此,构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适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的课程模式,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 3. 我省课程改革的先期成果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我省各地和许多学校相继开展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2006年,我省启动了数控、服装、汽修和旅游4个专业的课程改革,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先导,以职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制定了这4个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这些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些改革的进展也表明对现有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不仅有必要而且可行,进一步扩大课程改革、系统推进课程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4.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人才为目标,分阶段加快改革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争取通过5年努力,在全省初步建立起能与现代产业和行业进步相适应的较为系统的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基本满足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多元需要,整体提升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为打造职业教育强省奠定基础。 5.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目标 先用2年时间完成10―15个主干专业课程改革,再用3年时间完成15个左右专业课程改革,初步建立专业课程框架新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教研活动,使其基本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分步在教学一线实施新课程,初步建立起多样化的课程评价制度。 6.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多元推动、分步推进、自主选择。多元推动,即实行多成份开发课程,鼓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教育机构和教科研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实行课程教材开发方式多样化,包括选用省外、境外的优秀课程和教材。分步推进,即是成熟一门推行一门,争取用5年时间初步完成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任务。自主选择,即允许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特色自主选择课程方案和教材。 三、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7.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充分考虑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时代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需要,又努力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8. 坚持职业能力培养,注重课程的实用性。课程改革应以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中心,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将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融为一体,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实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增强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 四、课程结构 9. 加快构建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类型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确立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的设计为专业课程改革重点的改革思路。 10. 公共课程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继专业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精心选择公共课程的内容,促进公共课和专业课、学生实习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适合职业教育需要的公共课程教学的新形式和新方法。 11. 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精简传统教学门类,改变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以跨学科的方式重新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原则上每个专业确定5种左右核心技能,设置5〜8门核心课程。 12. 教学项目努力为专业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有效衔接服务。按照需要,将工作任务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并转化为可付诸教学实习的“项目”群,从而实现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有效“对接”。根据不同专业每个专业设计70―100个左右的“教学项目”,其中60个左右为必修,40个左右为选修。 五、课程实施 13. 科学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吸收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骨干专业教师参与新课程方案研究和开发。在新课程方案中,通用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训练所占课时应达到4∶6。切实处理好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强化技能培训的关系,职业岗位需要与终身学习的关系,扩大知识面与强化职业岗位针对性的关系。 14. 重视专业教师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新课程专题培训,通过主题式和问题式等多种培训形式,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指导和组织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15. 改革教学方法。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应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依托。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既体现知识的综合性、通用性,又反映技术的实用性、针对性,强调做中学,把实训场所作为教学的重要阵地,逐步形成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新体系。 16. 推行学分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坚持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选修制度、学分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激励不同文化基础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要,掌握劳动就业或继续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17. 注重隐性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和社会各种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以专业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侧重于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态度、意志、情感的养成,形成与显性课程相统一的课程合力。 18.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发掘和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积极开发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六、课程评价 19.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积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评价方式上,广泛采用现场操作、成果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在评价主体上,吸收行业专家、学生参加,逐步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20. 逐步改进高职院校单独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的考试内容和选拔方式。按照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能力培养和有利于对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形成正确导向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 七、课程管理 21.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实行分级管理。省教育厅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结合我省实际情况,负责规划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和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各地教育局和职教教研机构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指导和管理;职业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 22. 中等职业教育新课改的教材实行统筹安排。教材要根据新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进行编写;经基地学校实验后,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新教材的使用。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职业教育教学用书目录,按照规定程序自主选择教学用书。 八、实施步骤和主要任务 23. 确定实施课程改革的专业。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通用性强、面广量大的专业由省级重点开发;二是有明显区域特点的专业由地方开发;三是一些极具个性的专业由学校开发校本教材。 2008-2010年,省级重点选择物流、网络维护与管理、动漫、应用电子技术、国际贸易、中式烹饪、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商务、环境工程等专业开展课程改革工作。 24. 确立课程研发流程。遵循“行业领域――工作岗位领域――课程领域”的基本程序研发专业课程。主要流程是行业、企业调研(完成人才需求报告、培养目标定位)――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完成职业岗位群能力核心技能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完成职业能力标准分析和教学项目的体系构建)――确定课程结构(确定核心技能课程和教学项目)――形成教学指导新方案(完成课程标准、教学项目总体设计)――教材编写。 25. 制定新教学指导方案。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制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为依据,明确规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技能考核等内容,以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26. 选择确定“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根据专业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以国家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为主体,在全省遴选50个办学水平高、行业背景好、专业特色明显、课程改革积极性高的职业学校作为“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指导基地学校率先进行课程改革探索。 九、保障措施 27.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先导,在组织、制度和技术等多个层面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全面推进。 28. 建立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统筹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制定有关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协调与行业的关系,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29. 各地要同步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要根据省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精神,积极组织推进本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形成全省分层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良好局面。 30.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教研机构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充实职业教育教科研队伍,增强职业教育教科研力量。加强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着力研究解决职业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Copyright ©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