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发文机构
首页
-
资源中心
-
政策文件
余姚市教育局关于印发余姚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5-06-08
信息类别:本单位文件
信息索引:00297276X/2015-14123
发文机构:市教育局
行政级别:区县(市)级
来源:余姚市教育局网
国别:中国
查看原网站全文
索引号: 00297276X/2015-14123 内容分类: 本单位文件 文件编号: 余教〔2015〕53号 生成日期: 2015-06-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责任处室: 市教育局 余姚市教育局关于印发余姚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成教教研室: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及《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要求,为进一步深化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中职教育发展活力和吸引力,全面加快我市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结合我市实际,现将《余姚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校实际,认真学习研究,积极组织实施。 余姚市教育局 2015年6月1日余姚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为依据,立足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实际,坚持“以选择性教育为理念、以多样化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取向”,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与整体水平,实现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选择性原则。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在教师加强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制、选择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权利。 专业性原则。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开设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又能适当融合普通教育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实效性原则。破除旧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灵活性原则。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统筹性原则。做到近期和长远相统筹、局部和全面相统筹、点和面相统筹,整体规划,渐次推进。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学生多次选择机制。 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性。在校期间经过一学期适应性学习后,围绕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给予学生不少于两次的选择权利,包括选择专业方向或专业;全面推进和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现代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逐步推进普职高学生以“双向选修、学分互认和学籍互转”为特点的职普融通改革试点。 学校要高度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建立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稳定性强、结构合理的专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全面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学习选择的专业指导,培养培育学生的选择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育兴趣、明晰成长方向、树立发展目标。 (二)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 选择性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密结合浙江省全面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的实际,尤其是适应高职提前自主招生、“单考单招”、“三位一体”招生以及“3+2”、“五年统筹”等面向中职学生的招生方式和途径,加强学生职业精神与素养的培养,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核心课程模块”属于必修课程;“自选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选修,属于校本课程。 “核心课程模块”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按1:1比例分年段设置。强化公共必修课程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和职业精神教育。改革专业课程,确保专业理论教学和核心技能培养的中心地位。“核心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超过总时数的50%。 “自选课程模块”分“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两种。“限定选修”旨在保证学生选定学习课程的相对系统性和丰富性,保证学生学习成长方向的一致性,课程内容应以本专业产业链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并将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内容纳入其中,确保课程内容由“发散”走向专业、志向、兴趣的“聚焦”。原则上学校要按不低于二选一的比例向学生提供“限定选修”的课程科目,课程之间应努力体现彼此一定的逻辑关联。“自由选修”课程可以涵盖较广泛的内容,包括通识课程、公共艺术课程、知识技能拓展课程、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自选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能低于总时数的50%。 “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中均应设置实训实习课程。原则上,为直接就业学生开设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为继续升学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30%。 各中职学校应基于自身条件和学生需要,按照“有利于夯实学生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水平、有利于优化学生专业技能”的“三有利”原则,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合作企业、行业、高校技术力量,加强课程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设计“自选课程模块”;通过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术技能工作室等措施,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共同开发数字化选修课程,共同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促进“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应用,逐步实行教育教学工作信息化管理,逐步达到所有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数字化,逐步实现全体学生网络自主选择学习;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结合区域与学校实际,把创业创新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发融教学、培训、实践、孵化等为一体的创业创新课程,通过课程教学、社团培育、实践模拟、参与产品开发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市职成教教研室要协调各校力量,在集中各校各专业现有有效选修课程和相关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浙江省数字化网络选修课程资源库和宁波市中职地方特色教材、精品课程等资源,开发全市性的数字化网络选修课程和共建共享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加快全市性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三)创新教学组织方式。 各中职学校在前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要加快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根据实际生产服务的工作流程,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研发专业实训课程,共同实施实习实训教学,促进学生专业水平与岗位要求的衔接统一。进一步探索在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理念引领下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加强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实践性教学,大胆尝试“做中学”、“学中做”等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努力促进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训的有机融合。 积极引导、组织中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的放矢地开展“导生制”、“导学案”等学习方式的探索,构建诸如产学研一体化、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社会调研等实践平台,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 逐步推广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现代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多学期制”,鼓励学校将学年按不同的教学功能分成若干个“交替式”的长短学期,鼓励实施“2.5+0.5”的学制安排,全面加强顶岗实习管理;鼓励学校组织高一新生到企业实地体验,感知专业;鼓励学校在高二年级安排实施“学徒见习”,加深专业体验。实现大班与小班有机组合,长课与短课有机组合,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有机组合。 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真实反映实际生产服务的业务流程,以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和完善基于“互联网+”理念的“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新模式。 (四)建立健全与选择性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新体系。 围绕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以及终身教育的理念,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企业社会评价和学校评价结合起来。配合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研发专业实训课程的评价标准。与企业共同评价课程质量,双向监控教学质量,共同实施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 严格按照课程开发的原则和程序,为每一门选修课程制定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以及实施建议。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包括书面考试、现场操作、成果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每合格完成一个项目教学,就能获得相应学分。 修订完善《余姚市教育局关于职业学校学分制工作实施的意见》,全面推行区域内中职学校学分互认机制,增加学分获得途径,在严格甄别和把关的前提下,研究将学生获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校单独考试招生的职业技能考试成绩、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奖项转化为学分的办法。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兼顾。 市教育局要成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推进本市的课程改革工作,积极调动并充分整合当地的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并努力将教育资源增量部分有计划地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倾斜。建立学校课程改革联络员制度,由相关教研员担任联络员,深入开展调研、咨询活动,协助、指导学校开展课程改革,并及时把有关情况反馈给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为突破改革瓶颈出谋划策。 各中等职业学校要成立课程改革工作小组,校长是本校课程改革工作第一责任人。设立课程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课程开发规划、审批课程开发科目、评价课程试用成效、决定课程是否推广等事宜。设立学分认定委员会,具体负责学分认定及管理等事宜。设立学生成长导师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选聘人选、组织导师、评价导师绩效、开展生涯指导等工作。 市职成教教研室要建立学校课程改革联络员制度,勇挑重任,积极跟进,深入学校开展调研、咨询、培训、指导,为突破课程改革瓶颈出谋划策。 (二)加强培训,深化认识。 加大课程改革专项培训力度,组织包括校长在内的教师参加省、市课程改革的有关培训,市教育局也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相关课程改革培训学习和研讨交流活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导向机制,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搭建各种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外聘名师、高校专家、企业行家担任兼职教师与校内骨干教师结对,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推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技术运用到课改实施中。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事关人才培养的大事,涉及千家万户、涉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等职业学校对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对这项改革的艰巨性必须有足够的准备,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加大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我市中职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特色经验和优秀成果。 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为学生开启多样化成长通道,必须基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必须坚持专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必须坚持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方向和“职普融通”的改革方向,坚决避免出现“普高化”办学倾向,避免出现片面应试教育。 (三)试点先行,全面推进。 2014年,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已作为省第一批课程改革试点学校,先行先试。2015年上半年,全市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各校都要制订课改方案,其中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和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所有专业整体推进,其他学校可以选择一至二个专业试点推行,市教育局推荐一至二所学校申报宁波课程改革试点学校。2016年下半年,力争全市所有中职学校全面推行课程改革。 (四)政策倾斜,全面考核。 在现有经费投入的基础上,争取财政支持,从2016年开始,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各校开展课程改革,包括增加硬件,培训师资、聘请兼职教师、教学组织、开发精品课程、编写地方特色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等。在师资配备上,向课改学校倾斜,在教师正常招聘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每年按学校规模大小另行招聘1-3名实习指导教师。同时市教育局适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校外兼职教师聘用力度,保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满足课改需要。 强化激励机制,从2015年开始,把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纳入学校和校长年度考核之中。在评优评奖、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各校要向参与课改的教师倾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附件: 余姚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熊培军 副组长:丁维钧 吴文 组员: 张文表孙青苗唐海江龚焕良 宋林武 许孟烈 刘国芳潘巨良张焕治 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许孟烈 办公室副主任:刘国芳 打印 关闭
Copyright ©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